當前展覽


皿家:生生世界

2025年9月20日至11月15日

PODIUM 畫廊欣然呈獻「生生世界」——烏魯木齊出生、駐柏林藝術家皿家生涯中的首個個展,是次展覽亦是畫廊所首次舉辦的個展。 

基於藝術家於中國西安師從汪天穩大師,學習陝西華縣皮影戲的經歷,是次系列作品採集與混搭不同文化中的傳統技法、材料、以及裝飾造型,構築出一個奧秘的場域,一窺遷徙移民者們的內在世界。展覽靈感源自澳籍華裔作家Aurelia Guo的英文同名著作,書中透過經濟與遷徙的週期循環,探討移民者們主體的建立。結合藝術家自身跨國亞裔離散的經歷,展覽解構並重構關於轉變的敘事,試圖瓦解本源與身份的迷思。

展覽將於 9 月 20 日(星期六)下午 2 至 7 時開幕,展至 11 月 15 日(星期六)。

藝術家
皿家

預覽

資助

皿家在最新的創作中於牛皮紙注入新生,將皮影戲的傳統媒材轉換成一種猶如肉體、富有生命力、能感知並回應周邊環境的有機體。藝術家亦著眼於陝西皮影戲的波折歷史——始於宮廷而傳至民間流浪劇團——以探討其邊緣性和文化多元性,繼而批判現世對正統、高雅藝術與民族認同的單一認知。因此,是次展出作品與 Aurelia Guo 的《生生世界/家居世界(World of Interiors)》相互契合,凸顯在社會邊緣生存時,所催化出的貧窮與富裕交融的美學概念。皿家的創作亦揉合了大量取材元素,涵蓋中國民間藝術、東方媚俗、酷兒新藝術運動,乃至 BL/GL 動漫。這其中的各種裝飾美學,便印證了藝術在艱境中作為偽裝和自我提升的策略手段。通過對傳統題材與家居裝飾的誇張化,皿家重構了皮影戲流浪劇團的暫居地,讓「轉換」一題以充滿色情和危險性的視覺效果澎拜地抒發和生長、繁衍。 

在「生生世界」中,皿家將不同的藝術媒介注入幽暗而深邃的空間。展覽入口的大型皮影裝置《生長、歡笑、活著的身體》(2024–2025)為展覽揭開序幕,將展廳轉化為一場皮影戲盛會。裝置之下,觀眾則蛻變成具生命的皮影人偶,與展覽的各式變形人體互相呼應。裝置中被雜草纏繞的木乃伊摹仿了傳統皮影「大戲」的設計佈局,其四肢化成場景的柱子,在常駐與游動的兩種型態之間拉扯。在《媽 I-IV》(2024–2025)四件系列作品中,皿家更將傳統皮影變成動態雕塑,各自的顏色和特徵演繹了四季更迭。牛皮紙的特性讓它們能如幽靈般滲透出背照的燈光,而中心持續轉動的膜狀輪盤,則是受到柏林街頭隨處可見的廢棄輪圈所啟發,以象徵佛教法輪。另一處,兩米高的《爸》(2024–2025)刻劃了薛西弗斯式的循環:分離的經絡與血管化作幽魂,被入侵性的馬尾草纏繞而困。藝術家映射出僑民在不斷變遷的居所中反覆適應與被禁錮的悖論,揭示身份如何在永恆輪迴的歸返中鑄就。 

除了雕塑裝置,皿家亦透過繪畫和紙本作品拓展對「轉換」的解讀。《種子 I-III》(2024)重新闡釋了日本佛教中的《九相圖》。傳統而言,《九相圖》描繪的是遺體腐化的九個階段,以啟示無常與超脫。藝術家選擇了一位色情化的女性形象作其主體,通過輪迴重生的「轉換」而成爲自然景觀的一部分,呼應了佛教中「空」與「因果」的概念。《河岸上的野草》(2024–2025)則借鑒了伊藤比呂美的同題詩歌。詩作講述的是遷徙於加州荒原與日本河岸之間的兒童。藝術家在畫面上捕捉了此遷徙生活的閾限性與怪異性,描繪出烈日下與馬尾草逐漸融合而最終被大自然所侵蝕的人體。 

在2023年被診斷出纖維肌痛症後,皿家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自身的石墨作品,包括《墮落的雁與飛翔的雁》(2023)、《做夢的烏龜與放屁的兔子》(2023)以及《白孔雀與影子》(2023)。作品將皮影人偶轉換成複雜精細的有趣形象,而角色的骨縫與關節,正正強調了藝術家在慢性痛症中所親切感受到的身體脆弱性。近期的紙本作品《活著的身體》(2025)與《生長、歡笑、活著的身體》(2025)則取材了戀物癖漫畫與酷兒主題動漫,描繪處於緊繃狀態的雌雄同體。藝術家回到他們作為酷兒、僑民和殘疾人士的核心視角,探討愉悅與折磨、束縛與自由、自我與世界之間的交織和關係。

新聞稿


展覽現場
「皿家:生生世界」展覽現場,PODIUM 畫廊 (香港)。攝影:黃思聰。圖片由 PODIUM畫廊 (香港) 提供。
「皿家:生生世界」展覽現場,PODIUM 畫廊 (香港)。攝影:黃思聰。圖片由 PODIUM畫廊 (香港) 提供。

「皿家:生生世界」展覽現場,PODIUM 畫廊 (香港)。攝影:黃思聰。圖片由 PODIUM畫廊 (香港) 提供。
「皿家:生生世界」展覽現場,PODIUM 畫廊 (香港)。攝影:黃思聰。圖片由 PODIUM畫廊 (香港) 提供。
「皿家:生生世界」展覽現場,PODIUM 畫廊 (香港)。攝影:黃思聰。圖片由 PODIUM畫廊 (香港) 提供。
「皿家:生生世界」展覽現場,PODIUM 畫廊 (香港)。攝影:黃思聰。圖片由 PODIUM畫廊 (香港) 提供。
「皿家:生生世界」展覽現場,PODIUM 畫廊 (香港)。攝影:黃思聰。圖片由 PODIUM畫廊 (香港) 提供。
「皿家:生生世界」展覽現場,PODIUM 畫廊 (香港)。攝影:黃思聰。圖片由 PODIUM畫廊 (香港) 提供。

作品
皿家
《媽 I》
2024 - 2025 年
手工雕刻犢皮紙、礦物顏料、不銹鋼、亞膠力、3D打印樹脂、馬達、硬件組件
110 x 120 x 111 厘米 | 43.3 x 47.2 x 43.7 英吋
由 Salvador Marino 設計機械運作

查詢
皿家
《生長、歡笑、活著的身體》
2024 - 2025 年
手工雕刻犢皮紙、礦物顏料、不銹鋼、防蠅網
300 x 450 厘米 | 118 x 177 英吋


查詢
皿家
《媽 II》
2024 - 2025 年
手工雕刻犢皮紙、礦物顏料、不銹鋼、亞膠力、3D打印樹脂、馬達、硬件組件
120 x 140 x 111 厘米 | 47.2 x 55.1 x 43.7 英吋
由 Salvador Marino 設計機械運作

查詢
皿家
《爸》
2024 - 2025 年
手工雕刻犢皮紙、礦物顏料、不銹鋼、亞膠力、3D打印樹脂、馬達、硬件組件
208 x 83.5 x 10 厘米 | 81.9 x 32.9 x 3.9 英吋
由 Salvador Marino 設計機械運作

查詢
皿家
《媽 IV》
2024 - 2025 年
手工雕刻犢皮紙、礦物顏料、不銹鋼、亞膠力、3D打印樹脂、馬達、硬件組件
80 x 100 x 113 厘米 | 31.5 x 39.4 x 44.5 英吋
由 Salvador Marino 設計機械運作


查詢
皿家
《媽 III》
2024 - 2025 年
手工雕刻犢皮紙、礦物顏料、不銹鋼、亞膠力、3D打印樹脂、馬達、硬件組件
136 x 188 x 111 厘米 | 53.5 x 74 x 43.7 英吋
由 Salvador Marino 設計機械運作

查詢
皿家
《種子 I》
2024 年
布面油畫、礦物顏料
70 x 180 厘米 | 27.6 x 70.9 英吋

查詢
皿家
《種子 III》
2024 年
布面油畫、礦物顏料
70 x 180 厘米 | 27.6 x 70.9 英吋

查詢
皿家
《種子 II》
2024 年
布面油畫、礦物顏料
70 x 180 厘米 | 27.6 x 70.9 英吋

查詢
皿家
《河岸上的野草》
2024 - 2025 年
布面油畫、礦物顏料
70 x 180 厘米 | 27.6 x 70.9 英吋



查詢
皿家
《生長、歡笑、活著的身體》
2025 年
紙上石墨
27.5 x 84 厘米 | 10.8 x 33 英吋


查詢
皿家
《活著的身體》
2025 年
紙上石墨
29.7 x 42 厘米 | 11.7 x 16.5 英吋


查詢
皿家
《白孔雀與影子》
2023 年
紙上石墨
29.7 x 80.7 厘米 | 11.7 x 31.8 英吋


查詢
皿家
《墮落的雁與飛翔的雁》
2023 年
紙上石墨
42 x 59.4 厘米 | 16.5 x 23.4 英吋


查詢
皿家
《做夢的烏龜與放屁的兔子》
2023 年
紙上石墨
59.4 x 42 厘米 | 23.4 x 16.5 英吋


查詢

藝術家
皿家 Min-Jia
PODIUM

香港黃竹坑
香葉道4號
怡達工業大廈9樓D室

星期二至六
早上11時至晚上7時
公眾假期休息
Instagram FacebookYouTube WeChat